鍾繇(鐘繇)三國時期魏國重臣、書法家

 関壹開書畫   2023-11-27 14:10   2,475 次瀏覽 人閱讀  0 條評論

鍾繇(鐘繇) ,三國時期魏國重臣、書法家

鐘繇(三國時期政治家、書法家)一般指鍾繇。

鍾繇(151年-230年 ),字元常,豫州潁川郡長社縣(今河南省長葛市)人。漢末至三國時期曹魏重臣,書法家。

鍾繇出身潁川鐘氏。東漢時期,舉孝廉出身,歷任尚書郎、黃門侍郎,協助漢獻帝東歸洛陽,封東武亭侯。后得到掌權的丞相曹操的信任,出任司隸校尉,鎮守關中,功勛卓著,被比為蕭何。累遷前軍師。曹操受封魏王時,任魏國大理卿、相國等職。曹魏建立后,拜廷尉卿,再遷升為太尉,位列三公之首。魏明帝時晉升太傅,封定陵縣侯,人稱“鍾太傅”。太和四年(230年),鍾繇去世,謚號為“成” 。 正始四年(243年),配享魏武帝曹操廟庭。

鍾繇書法學習曹喜、蔡邕、劉德升 ,博取眾長,擅長隸書、楷書、行書。他對書法的章法和結體有深入周密的研究。其書巧趣精細,茂密幽深,自然天成,無雕琢氣。其楷書筆法和結體帶有濃厚的隸書氣息,風格古樸,被歷代奉為楷模,有“正書之祖”之譽。鍾繇與張芝、王羲之、王獻之合稱“書中四賢”;又與王羲之并稱“鐘王”。鍾繇書法無真跡傳世,有影印本《薦季直表》及刻帖有《宣示表》《賀捷表》《力命表》《墓田丙舍帖》等傳世。

人物生平

早有貴相

鍾繇出身潁川鐘氏,幼時相貌不凡,聰慧過人,曾與族父鐘瑜一起去洛陽,途中遇到一個相面者,相面者看到鍾繇相貌,便對鐘瑜說:“這個孩子面相富貴,但是將有被水淹的厄運,請小心行走。”結果,走了不到十里路,在過橋時,鍾繇所騎馬匹突然驚慌,鍾繇被掀翻到水里,差點被水淹死。鐘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話應驗,便越來越欣賞鍾繇,供給他錢財,使他專心學習。

謀助獻帝

后來,鍾繇被察舉為孝廉,任潁川功曹,受潁川太守陰修提拔。又任尚書郎、陽陵縣令,因病離職。又被三府征召,擔任廷尉正、黃門侍郎。當時,漢獻帝在西京長安,大將李傕、郭汜等專權,阻斷了獻帝和關東的聯系。

初平三年(192年),兗州牧曹操派遣王必為使者至長安上書。李傕、郭汜等人認為:“關東想自立天子,現在曹操雖然派使者來,并非出于他的真意。”于是商議扣留使者,拒絕接受曹操的誠意。鍾繇勸李傕、郭汜等人說:“當今英雄并起,各自假托帝命轄制一方,只有曹兗州是心里想著王室,如果拒絕他的忠誠,這不是符合將來愿望的辦法。”郭汜等人因為鍾繇的這番話,加以優厚地報答,從此曹操才得以派使者和漢帝取得聯系。之前,曹操已多次聽謀士荀彧稱贊鍾繇,又聽說他勸說李傕、郭汜二人幫助自己的事,于是對他充滿渴盼。

興平二年(195年),李傕脅迫獻帝,鍾繇與侍中楊琦、黃門侍郎丁沖、尚書左丞魯充、尚書郎韓斌等聯合李傕大將楊奉共謀誅殺李傕,又與楊琦共誘李傕部曲將叛變。六月,楊奉事敗投靠郭汜,李傕勢力衰弱。不久后,張濟前來勸和,獻帝得以離開長安。

同年,獻帝成功東歸,鍾繇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。后拜御史中丞,遷侍中、尚書仆射。

建安元年(196年)八月,曹操入京,朝廷封尚書仆射鍾繇等十三人為列侯,以賞有功之臣。鍾繇根據之前的功勞封東武亭侯。

穩定關右

馬騰、韓遂諸將恃強居于關中。曹操為此很憂慮,經荀彧推薦,在建安四年(199年)命鍾繇以侍中的身份領司隸校尉,持節督關中諸軍,將后方事務委托給他,特別授予他不受制度拘束的權力。鍾繇到達長安后,致信馬騰、韓遂等人,為他們陳述利弊禍福,馬騰、韓遂都送一子到朝廷為人質。

建安五年(200年),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,鍾繇送去兩千匹馬供給軍用。曹操在給鍾繇的信中說:“得到送來的馬匹,很是應部隊的急需。關右地區平定,朝廷沒有西顧之憂,都是足下的功勛。當年蕭何(西漢開國元勛)鎮守關中,糧草充足,以至大軍獲勝,也不過與您的功勞相當。”

這一年,關中始開。之前逃難南下的關中人紛紛回到故鄉,關中將領把他們收為部曲。曹操用治書侍御史衛覬的建議,令司隸校尉鍾繇治弘農,關中服從。

大敗郭援

建安七年(202年),南匈奴單于在平陽作亂,鍾繇率領各路人馬包圍他們,未能攻下;而袁尚所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、并州刺史高干抵達河東,與單于共取平陽,人數眾多。諸將議論想要放棄離去,鍾繇說:“袁氏正在強盛的時候,郭援現在到來,關中諸將暗中與他勾結,但還沒有全部反叛的原因,不過是顧忌我的威勢名聲罷了。假如下詔放棄向他們示弱,這里所有的居民,誰不是我們的仇敵?即使我想回去,難道能夠做到嗎?這是尚未開戰先自行敗退啊!并且郭援剛愎自用,爭強好勝,必定輕視我軍,如果他們渡汾河扎營,我們趁他們沒到對岸時打擊他們,可以大獲全勝。”

鍾繇令張既勸說馬騰出兵,傅干也勸馬騰幫助曹操,馬騰聽從兩人的建議,派自己的兒子馬超率領一萬多精兵,與韓遂軍一同幫助鍾繇。郭援到了以后,果然輕易地渡汾河,眾人勸止,不聽。還未渡到河中央,鍾繇發兵進擊,將其打得大敗,斬殺郭援,單于投降。

郭援本是鍾繇之甥,被馬騰手下龐德親手所殺,龐德并不知道他便是郭援。鍾繇見郭援首級后哭泣,龐德向他謝罪,鍾繇說:“郭援雖是我的外甥,但他是國賊,你何須謝罪呢?”

曹操攻克鄴城后,高干投降曹操,仍被任命為并州刺史。

建安十年(205年),高干趁曹操北征時舉州反叛。 當時朝廷征河東太守王邑入朝,王邑以天下未定,不愿受征,而河東吏民也想把王邑留下來,郡掾衛固與中郎將范先等人先后向鍾繇請求讓王邑留在河東,而與高干同謀。新任河東太守杜畿已經接受詔命進入河東,鍾繇不聽范先等人的意見,強迫王邑交符,王邑只得佩戴印綬前往許都。當時鍾繇在洛陽,自以為威禁失督司之法,于是上書自劾,朝廷不聽。河內張晟率眾寇崤、澠之間。衛固、范先及弘農人張琰也起兵作亂,響應高干、張晟。張晟、高干、衛固等共同攻打杜畿,不能取勝,又抄掠諸縣,一無所得。張既奉曹操之命去西邊徵召馬騰等將領,與鍾繇共擊叛軍,大破張晟,斬殺張琰、衛固。

自從獻帝西遷,洛陽百姓減少將盡,鍾繇將關中民眾遷徙過來,又招納逃亡叛離的人口來充實,幾年之內百姓戶口逐漸充實。

關西諸將,表面歸附曹操,實則不可盡信。鍾繇求率三千兵入關,外托名討伐張魯,內以脅取質任。衛覬認為不可行,但曹操以鍾繇自典其任,就聽了他的建議。

建安十六年(211年)三月,鍾繇奉命討伐漢中張魯,曹操遣夏侯淵等領兵出河東與鍾繇會師。

關中諸將等懷疑鍾繇要襲擊自己,馬超便與韓遂、楊秋、李堪、成宜等起兵。 馬超起兵時,劫持京兆人賈洪,令他作露布。賈洪不得已,只得聽從。當時鍾繇在東邊,看到其文,說:“這是賈洪作的。”

建安十六年(211年)七月,曹操征討馬超、韓遂等人。因為鍾繇充實了人口,得以用來保障供給。

據《魏略》記載,馬超在起兵反曹時,曾對韓遂說:“鐘司隸(鍾繇)曾讓我圖取將軍您,關東人不能再相信了。如今,馬超棄父,認將軍為父;將軍也應當棄子,認我為子。”

魏室元勛

建安十八年(213年)三月,漢朝恢復九州制,除省司隸等州。 鍾繇的司隸校尉一同被省,曹操令:“詔書省司隸官,鍾校尉材智決洞,通敏先覺,可上請參軍,以輔闇政。”

之后,曹操又上表以鍾繇為前軍師。

同年,前軍師鍾繇與中軍師荀攸等人共勸曹操進位魏公。 魏國初建,以鍾繇任大理。

建安二十一年(216年)八月,又升為相國。

后來嚴才作亂,與其部屬數十人攻打掖門。奉常王脩得知,立即帶著官屬步行前往宮門護衛。鍾繇對王脩說:“過去規定,京城發生變故時,九卿應該各自居守官府不出。”王脩說:“享受國家的薪俸,怎能躲避國家的危難呢?居守官府雖是舊制,但不符合奔赴危難的大義。”

曹丕在為魏太子時,賞賜給鍾繇“五熟釜”,在釜上銘刻文字說:“堂堂魏國作漢室屏障。可作相國的人惟有鍾繇,實在像心臟脊骨一樣重要,整夜畢恭畢敬,不知怎樣安處,您是百官的師長,記在這里以為眾人的楷模。”

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九月,鍾繇受西曹掾魏諷謀反案牽連,被免官。

建安二十五年(220年),曹丕即王位,鍾繇又任大理。同年,鍾繇與魏國公卿共勸曹丕即帝位。(即《魏公卿上尊號奏》中的“大理東武亭侯臣繇”)

曹丕稱帝后,改大理為廷尉,鍾繇進封崇高鄉侯。

黃初四年(223年),代賈詡為太尉,轉封平陽鄉侯。當時司徒華歆、司空王朗,同是曹操時的名臣。曹丕在一次退朝后對旁人說:“這三公,都是一時的偉人,后世大概難以為繼了!”

年高德望

黃初七年(226年),魏明帝曹叡即位,鍾繇進爵為定陵侯,增邑五百戶,連同以前的共一千八百戶,又遷為太傅。鍾繇有腿病,下拜起身不方便,當時華歆也年老患病,所以上朝進見時都讓他們乘車坐轎,由衛士抬著上殿就坐。此后三公有疾病,就把這種做法當成了舊例。

太和四年(230年)四月,鍾繇去世,享年八十歲。 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吊唁,謚號“成”。

正始四年(243年),鍾繇得以配享曹操庭廟。

主要影響

書法

書法風格

鍾繇篆、隸、真、行、草多種書體兼工,其書法古樸、典雅,字體大小相間,整體布局嚴謹、縝密。張懷瓘《書斷》說:“元常真書絕世,乃過于師,剮柔備焉。點畫之間,多有異趣,可謂幽深無際,古雅有余。秦、漢以來,一人而已。”他寫得最好的是楷書,《宣和書譜》評價說:“備盡法度,為正書之祖。”

鍾繇所處的時期,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并接近完成的時期。在完成漢字的這個重要的演變過程中,鍾繇繼往開來,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。一方面他能適應時代潮流,善于學習民間出現的新書體;另一方面他勤奮學習,善于思考與鉆研。

據唐代張彥遠《法書要錄》說:蔡邕受于神人,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,文姬傳之鍾繇,鍾繇傳之衛夫人,衛夫人傳之王羲之,王羲之傳之王獻之。

由此可見,鍾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。其實,鍾繇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,并不限于一家之學。據宋代陳思《書苑菁華》記載,鍾繇少年時就跟隨劉勝學習了三年的書法,后來又學習曹喜、劉德升等人的書法。因此,鍾繇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,都是集前人之大成,刻苦用功,努力學習的結果。

另據《書苑菁華》記載,鍾繇臨死時把兒子鐘會叫到身邊,交給他一部書法秘術,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訴鐘會。他說,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時間集中精力學習書法,主要從蔡邕的書法技巧中掌握了寫字要領。在學習過程中,不分白天黑夜,不論場合地點,有空就寫,有機會就練。與人坐在一起談天,就在周圍地上練習。晚上休息,就以被子作紙張,結果時間長了被子劃了個大窟窿。見到花草樹木,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,就會與筆法聯系起來,有時去廁所中,竟忘記了回來。這說明了鍾繇的書法藝術確實是自己勤學苦練的結果。

在苦練的同時,鍾繇還十分注意向同時代人學習,經常與曹操、邯鄲淳、韋誕、孫子荊、關枇杷等人討論用筆方法問題。鍾繇不但自我要求嚴格,對于弟子門生也同樣以嚴要求。對于兒子鐘會,也常常百般勸誡,鐘會最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,鍾繇、鐘會父子被人們稱為“大小鐘”。

鍾繇的書體主要是楷書、隸書和行書,南朝劉宋時人羊欣《采古未能書人名》說:“鐘有三體,一曰銘石之書,最妙者也;二曰章程書,傳秘書教小學者也;三曰行押書,相聞者也。”所謂“銘石書”,即指隸書(八分),“章程書”即楷書,“行狎書”指行書。

書法影響

歷代對鍾繇的書法評價極高。梁武帝撰寫了《觀鍾繇書法十二意》,稱贊鍾繇書法“巧趣精細,殆同機神”。庚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“上品之上”,說“鐘天然第一,工夫次之,妙盡許昌之碑,窮極鄴下之牘”。張懷瓘更將鐘書列為“神品”。此外,宋岑宗旦、清劉熙載等都給以極高評價。

鍾繇的書法理論,散見于有關書論內。其中最重要的是他關于用筆方面的論述。衛恒《四體書勢·隸勢》載鍾繇語曰:“鳥跡之變,乃惟左隸,(益蜀)彼煩文,從此簡易。煥若星辰,郁勞云市”,此語見于《初學記》,內容主要談隸書的演變及其筆法。張彥遠《法書要錄》收有梁武帝《觀鍾繇書法十二意》,所謂十二意指平、直、均、密、鋒、力、輕、決、補、損、巧、稱。主要也是指用筆方法、間架結構等。

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,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。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,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。陶宗儀《書史會要》云:“鐘王變體,始有古隸、今隸之分,夫以古法為隸,今法為楷可也。”鍾繇之后,許多書法家競相學習鐘體,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鐘體臨本。后張旭、懷素、顏真卿、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鐘體之長、鐘論之要。

總而論之,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,他和東漢的張芝被人合稱為“鐘張”,又與東晉書圣王羲之被人并稱為“鐘王”。對于漢字書法的創立、發展、流變都有重要作用。

書跡傳世情況

鍾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亡佚,人們今天所見到的或為臨摹本,或系偽書。一般認為有“五表”“六帖”“三碑”:

“五表”指《宣示表》《薦季直表》《賀捷表》(又名《戎路表》)、《調元表》《力命表》。這是現存鍾繇書法藝術性最高的作品,但都不是鍾繇的真跡。褚遂良《晉右軍王羲之書目》說,《宣示表》是唐代所傳王羲之臨本。因王羲之亦為書法大家,所以他臨摹鍾繇的真跡非常成功,從中可以看到鍾繇書法的情況。《宣示表》真跡據王羲之曾孫王僧虔《書錄》說:“太傅《宣示》墨跡,為丞相始興(王導)寶愛,喪亂狼狽,猶以此表置衣帶。過江后,在右軍處,右軍借王修,修死,其母以其子平生所愛納諸棺中,遂不傳。所傳者乃右軍臨本。”《調元》《力命》《賀捷》三表,也是后人臨本,但成就亦較高。《薦季直表》可信性最強,在唐宋時期由宮中收藏,周圍印有唐太宗李世民“貞觀”玉璽,宋徽宗趙佶“宣和”、宋高宗趙構“紹興”,以及清高宗“乾隆真賞”等御印,說明它曾經由以上各帝御覽。后幾經輾轉,毀于民國十三年(1924年),今僅存其影印件。《薦季直表》藝術成就很高,元代陸行直贊美此表“高古純樸,超妙入神,無晉、唐插花美女之態”,為“無上太古法書,天下第一妙跡”。

“六帖”指《墓田丙臺》(簡稱《丙舍帖》)、《昨疏還示帖》(簡稱《還示帖》)、《白騎帖》《常患帖》《雪寒帖》《長風帖》(其后半部分又名《安厝帖》)。“六帖”全部為臨本,《丙舍帖》《還示帖》,成就較高,也較接近鐘體,是上乘之作。至于《白騎帖》等四種則經多人輾轉臨摹,已遠離鐘體。

“三碑”是《漢乙瑛置百石率史碑》(簡稱《乙瑛碑》)、《魏上尊號碑》、《受禪碑》,這些全為刻本,是否鍾繇所作已無從考證。《乙瑛碑》有宋人張稚圭石刻記云:“后漢鐘太尉書”,但此碑立于東漢永興元年(153年),此時鍾繇只有三歲,顯然是誤傳。

政治

鍾繇在丞相曹操掌權時以司隸校尉出鎮關中,協調馬騰、韓遂諸將,輸送物資支持曹操的征戰,為后方的穩定做出貢獻,被曹操比為西漢開國功臣蕭何。

曹操執政時,下令讓眾臣公平地議論關于死刑可以改行宮刑的設想。鍾繇認為:“古代的肉刑,經歷了圣人的設置,應該再次施行,以代替死刑。”議論的人認為肉刑不是使民眾愉悅的方法,于是作罷。到了魏文帝時,重新下詔說:“大理想恢復肉刑,這確實是圣王的法律,各位公卿應當好好地共同討論這個建議。”商討未定,恰逢戰事起,于是又停止了討論。魏明帝太和年間,鍾繇再次上疏,請求恢復肉刑,參加這次討論的有一百多人,其中意見與王朗相同(認為不宜恢復肉刑)的人居多。而曹叡以吳、蜀尚未平定為由,暫停了這次討論。

主要作品

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》中所收錄的鍾繇的作品有:《賀捷表》《請許吳主委質表》《力命表》《薦關內侯季直表》《請復肉刑代死刑疏》《上書自劾》《處士君號謚議》《謝曹公書》《報太子書》《又報書》《答太子書》《與人書》《詰毛玠對狀》《雜帖》《隸書勢》。

歷史評價

曹操:①關右平定,朝廷無西顧之憂,足下之勛也。昔蕭何鎮守關中,足食成軍,亦適當爾。②鍾校尉材智決洞,通敏先覺。

曹丕:①于赫有魏,作漢籓輔。厥相惟鐘,實干心膂。靖恭夙夜,匪遑安處。百寮師師,楷茲度矩。②此三公者,乃一代之偉人也,后世殆難繼矣!

曹植:蓋精微聽察,理析豪分。規矩可則,阿保不傾。群言系于口,而研核是非;典誥總乎心,而唯所用之者,鐘太傅也。

曹叡:太傅功高德茂,位為師保,論行賜謚,常先依此,兼敘廷尉于、張之德耳。

曹奐:繇,三祖之世,極位臺司,佐命立勛,饗食廟庭。

陳壽:鍾繇開達理干,華歆清純德素,王朗文博富贍,誠皆一時之俊偉也。魏氏初祚,肇登三司,盛矣夫!

應詹:昔高祖(劉邦)使蕭何鎮關中,光武(劉秀)令寇恂守河內,魏武委鍾繇以西事,故能使八表夷蕩,區內輯寧。

袁昂:① 張芝騖奇,鍾繇特絕,逸少鼎能,獻之冠世,四賢共類,洪芳不滅。 ② 鍾繇書意氣密麗,若飛鴻戲海,舞鶴游天,行間茂密,實亦難過。

岑宗日:鍾繇如盛德君子,容貌若愚。

劉咸炘:鍾繇于魏,如漢之蕭何。

盧弼:李通淮、汝,臧霸青、徐,與鍾繇關中之任并重,實委全局所系,不僅一隅之得失也。

王進玉:三國時期鍾繇的楷書,是在書法上進行創造的優秀典范。

軼事典故

鬼怪傳說

據《陸氏異林》轉記陸云所言,鍾繇晚年時經常不上朝,有人問他原因,他說:“經常有個婦人來,長相美麗非凡。”問他的人說:“這是個妖怪,要把她殺了。”后來,這個婦人又來找鍾繇,不敢向前,站在門外。鍾繇問她為什么不進來,婦人說:“您想殺死我。”鍾繇說:“沒有的事。”說完殷勤邀請,于是婦人便進到他的屋中。鍾繇殺她,但又感到殺死她十分遺憾,于是下不了手。但最終仍砍傷了她的大腿,婦人立即跑了出來,用衣中棉絮擦血,血流滿路。第二天鍾繇讓人去沿著血跡尋找,結果找到一座大墳墓中,棺中有一個漂亮的婦人,外表容貌身體如活人一樣,穿著白綢衣衫,坎肩上繡有花紋,左大腿受了傷,婦人用坎肩中之棉絮擦腿上的鮮血。

癡迷書法

據說,鍾繇小時候跟隨劉勝去抱犢山,學習三年書法,常與曹操、邯鄲淳、韋誕等人一起談論書法。一次,鍾繇向韋誕借《蔡伯喈筆法》看看,韋誕沒有借給他。鍾繇生氣捶胸,口吐鮮血。曹操取出五粒靈丹讓他服下,才救了他一條性命。韋誕死后,鍾繇命人盜掘他的墳墓,終于得到了這部《蔡伯喈筆法》。從此,鍾繇的書法日見長益,更趨精妙。鍾繇全神貫注地研習書法,有時躺在床上用指書寫,常常將蓋在身上的被子穿破。有時上廁所,竟然忘記出來。他看到各種物件都想到書法,試圖將它們書寫,描畫下來。鍾繇還很擅長三色書(即銘石書、章程書、行押書)。

讀音問題

關于鍾繇名字中“繇”的讀音,一般有“yáo”和“yóu”兩種說法:

“yáo”說:《三國志集解》作者盧弼注引曾廷枚《香墅漫鈔》卷二說:鍾繇,字元常,取《皋陶》“彰厥有常”之義。繇同陶,非由音也。同樣還引用潘眉的話:繇,音遙。《史記·東越傳》“繇君丑”《索隱》“音搖”。《吳太伯世家》“子周繇立”《正義》“音遙”。《漢書》“徭役”字,悉作“繇”,《國志》(《三國志》)亦多作“繇”,其作“徭”者,后來俗本所改。楊慎稱:鍾繇字元常者,取《皋繇陳謨》“彰厥有常”之義。今多以“繇”音“由”,非也。《晉世說》(《世說新語》):庾公謂鐘會曰:“使以久望卿,遙遙不至。”大概是舉其父之諱來嘲諷。

“yóu”說:鍾繇的祖父鐘皓(字季明)、叔祖鐘皎,名中的“皎”、“皓”均有“潔白明亮”之意,而其父鐘迪、叔伯鐘敷,名中的“迪”(開導)、“敷”(鋪開),均有“開”的意思。根據潁川鐘氏的起名特點,有說法認為,鍾繇(字元常)及兄弟鐘演(字仲常)表字中的“常”(恒久)、“演”(長流)意思相通。在繇讀yáo時,無恒久之意;在讀yóu時,與”猷“通假(古代“繇”、“猷”、“由”經常互為通假),意為“大道”(《詩經·小雅·巧言》:“秩秩大猷,圣人莫之”,鐘氏族人看到的版本或為“秩秩大繇,圣人莫之”),大道是恒久長遠的。故此認為鍾繇名字中的“繇”字應該讀“yóu”。

人際關系

祖父

鐘皓,一作曾祖父,東漢名士,有高行。

父輩

鐘迪,鍾繇之父,官至潁川郡主簿,后因黨錮而不仕。

鐘敷,鍾繇叔父,也因黨錮而不仕。

鐘瑜,鍾繇族父,曾資助鍾繇讀書。

鐘覲,鍾繇從父。

配偶

正妻

賈氏,孫氏被休后再娶。

妾室

孫氏,因妒害張氏為鍾繇所休。

張氏,字昌蒲,太原茲氏人,鐘會生母。

兄弟

鐘演,魏文帝時分鍾繇食邑封其及其子鐘劭、孫鐘豫為列侯。

后輩

兒子

鐘毓,世襲定陵侯爵位,官至青州刺史,后將軍,卒贈車騎將軍,謚曰惠侯。

鐘會,張昌蒲所生,官至司徒,冊封陳郡侯,與鄧艾分兵滅蜀后意圖反叛,被殺。

外甥

郭援, 袁尚任命的河東太守,鍾繇聯合馬騰大破郭援,郭援被時為馬騰部將的龐德斬殺 。

孫子

鐘駿,鐘毓子,定陵侯。

鐘邕,鐘毓子,隨鐘會滅蜀,與其一同死于軍中。

鐘毅,鐘會養子,鐘會謀反,下獄被殺。

鐘峻,鐘毓子,鐘會謀反后下獄,因父祖功勞被赦免,官復原職。

鐘辿,鐘毓子,鐘會謀反后下獄,同樣因父祖功勞被赦免,官復原職。

鐘徽,鐘琰之父,官至黃門郎。

曾孫女

鐘琰,嫁西晉司徒王渾,生王濟。

藝術形象

文學形象

在小說《三國演義》中,鍾繇形象與正史相似。初為長安郡守,馬超反叛時,引軍攻打長安,鍾繇率軍防衛。后城破,鍾繇從東門棄城而走,退守潼關。后奉獻帝令鍾繇草擬詔令,冊立曹操為魏王,曹操以鍾繇為相國。明帝即位時,鍾繇為太傅。諸葛亮北伐,鍾繇舉薦司馬懿前往抵御。

史料索引

《三國志·卷十三·魏書十三·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》

 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nstdd.com/769.html
版權聲明: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,由 書法培訓班 編輯整理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果存在侵權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在2日內刪除。
本站告知:內容僅為作者本人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和觀點。歡迎分享本文,轉載請保留出處!

 發表評論


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