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美人墓志,追思董美人生平事跡的隨葬刻石。
追思董美人生平事跡的隨葬刻石。董美人(公元578年--公元597年),隋文帝四子蜀王楊秀的妃妾,汴州人士,名、字不詳。董氏于開皇十七年病逝,終年十九歲。楊秀對其感情頗深,遂撰文哀悼,刻為墓志隨葬。墓志于清代嘉慶年間在陜西興平縣出土,楷書21行,行23字,被稱為《美人董氏墓志銘》,又稱《董美人墓志》。原石于咸豐三年(公元1853年)毀于兵燹。拓本流傳稀少。
原文隸定
美人董氏墓志銘
美人姓董,汴州恤宜縣人也。祖佛子,齊涼州刺史,敦仁愽洽,標譽鄉閭。父后進,俶儻英雄,聲馳河渷。美人體質閑華,天情婉嫕,恭以接上,順以乘親,含華吐艷,龍章鳳采 ,砌炳瑾瑜,庭芳蘭蕙。既而來儀魯殿,出事梁臺,搖環佩于芳林, 袨綺繢于春景,投壺工鶴飛之巧,彈棋窮巾角之妙。妖容傾國,冶咲千金,妝映池蓮,鏡澄窗月。態轉回眸之艷,香飄曳裾之風,颯灑委迤,吹花回雪。以開皇十七年二月感疾,至七月十四日戊子終于仁壽宮山第,春秋一十有九。農皇上藥,竟無救于秦醫;老君靈醮,徒有望于山士。怨此瑤華,忽焉凋悴,傷茲桂蕊,摧芳上年。以其年十月十二日葬于龍首原。寂寂幽夜, 茫?;碾],埋故愛于重泉,沉余嬌于玄隧。惟鐙設而神見,空想文成之術,弦管奏而泉濆,彌念姑舒之魂。觸感興悲,乃為銘曰:
高唐獨絕,陽臺可憐?;ㄒ监?,霞綺遙天。波驚洛浦,芝茂瓊田。嗟乎頹日,還隨湲川。比翼孤棲,同心只寢。風卷愁慔,氷寒淚枕。悠悠長暝,杳杳無春。落鬟摧櫬,故黛凝塵。昔新悲故,今故悲新。余心留想,有念無人。去歲花臺,臨歡陪踐。今茲秋夜,思人潛泫。游神真宅,歸骨玄房。依依泉路,蕭蕭白楊。墳孤山靜,松疏月涼。瘞茲玉匣,傳此余芳。
惟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十月甲辰朔十二日乙卯
上柱國益州總管蜀王制
原文簡釋
美人姓董,汴州恤宜縣人。祖父叫董佛子,是北齊朝的涼州刺史,敦厚仁慈博學、與人相處融洽,他的名譽在地方廣為流傳。他的父親是董后進,風流倜儻、有英雄氣概,他的聲名在黃河與渷水一帶廣為流傳。董美人體質文雅優美,天性柔順和美,對待長輩很恭敬,對親人很溫順,談吐與作文,都很有文采。就像臺階上的美玉,庭院里的蘭蕙芳草,來儀(入宮)于魯殿,又出宮到梁臺去侍奉,她的環佩在芳林里回響,她的衣服在春光里耀目。她作投壺的游戲時,有飛鶴那般的巧妙;在彈棋時能盡巾角的巧妙。她美麗的容顏能傾國傾城,她嫵媚的笑貌可值千金。她的靚妝就像池上的蓮花,她照鏡的時候,就像是月亮掛在窗上(均指其花容月貌)。她回眸時的神態很美麗,她的裙裾散發的清香如細風,她走路時,頭發就像是吹過了花,又像是雪輕柔地飄過(用《洛神賦》的典故)。
她在開皇十七年二月時得病,到七月十四日戊子,在仁壽宮逝世,去世時才19歲。用神農、羲皇氏的藥去救她,也無濟于事;太上老君的靈丹,也回天乏術,只能對著山中的道士埋怨,嘆惜她的大好年華。忽然就像花一樣凋謝了,令人很傷感。在那一年十月十二日,葬于龍首原,那個墳上很荒涼,晚上她必將很寂寞,夜也很長。將令人愛慕的人埋于九泉。只有在設燈時見到她的精魂,想文成這個方士來作法,讓我在夢里見到她,也沒有辦法。音樂響起,希望能令你的魂愉悅。很傷感,于是刻了這篇銘文:
高唐神女走了之后,陽臺這里就很凄涼?;ㄔ诔錆M芳草的園子里,云霞飄到了遙遠的天邊。洛水邊的波浪太大驚動了洛神,瓊田里的靈芝還是很茂盛。在日落時嗟嘆,在流逝的河水旁感喟。比翼鳥要單飛了,同心人只能孤枕獨眠。風掃過愁苦的黃昏,枕邊的淚水就像冰一樣寒冷。夜晚很長睡不著覺,四季里仿佛沒有了春天。掉下的發髻在棺木里,眉黛和塵土長在。以前是活著的人哀悼逝去的人,現在卻是曾經哀悼的人,變成被別人哀悼的人(就像《蘭亭序》里說的“后之視今,亦猶今之視昔”),余下的人只留下想念,卻再也見不到思念的對象。去年游玩花臺,與喜歡的人一起散步,現在的秋天涼夜,思念故歡,不禁淚下濕襟。她的元神回到了本來的宅所,她的仙骨返回了玄房。黃泉的路上她依依不舍,留戀陽界,白楊樹發出蕭蕭的哀鳴,孤單的墳冢在靜寂的山中很凄苦,松樹的枝杈疏疏落落,掃著如水的涼月。現在把這方墓志裝在玉箱子里,愿她的余風流韻得以永續。
書法價值
隋人書法,上承北魏書體,下開唐朝新風,是南北朝到唐之間的津梁。《美人董氏墓志》恰好反映了這一點,屬隋代墓志中的上品佳作,堪稱隋志小楷第一,開唐代鐘紹京一路小楷之先河。其書法布局平正舒朗、整齊縝密,結字恭正嚴謹,筆法精勁含蓄,清雅婉麗。從字體面目看,楷法純一,隸意脫盡,已與晉人小楷、北朝墓志迥別,但是可以看到部分的外方里圓、華美堅挺的筆致,給人以清朗爽勁,古意未盡的感覺。清羅振玉對其評價很高:“楷法至隋唐乃大備,近世流傳隋刻至《董美人》、《尉氏女》、《張貴男》三志石,尤稱絕詣?!?趙萬里亦評其書法云:“字跡穩秀端麗,與《公元》、《姬氏》二志同為傳世關中隨志翹楚?!?/p>
唐初的一些著名書法家(如歐陽詢、虞世南等人)多取法于隋代墓志書體。清代中葉以來,更為廣大書法愛好者垂愛,視為學習楷書書法范本之一。
原碑和拓本流傳
原石于清嘉慶年間在陜西興平縣出土,為上海陸君慶官陜西興平時所得,旋歸上海徐渭仁(紫珊)。徐氏十分珍愛,從關中把此石攜至上海,自號其齋曰“隋軒”,并廣泛椎拓,據說用墨較濃,字畫瘦細。咸豐三年(公元1853年),上海小刀會農民起義戰爭期間,原石毀佚。徐氏拓本流傳甚少,出土初拓本尤為難得。本站所選本分別為北京圖書館、北京大學藏本、日本三井文庫、徐渭仁氏拓本。
石碑不存,流傳在人間的便只有拓本了?!抖廊恕返耐乇敬蠹s分成三類。第一類是初出土時在關中的拓本。這種拓本多以淡墨輕拓,所謂“蟬翼”本,就是指拓本的墨色極淡,薄如蟬翼,非常準確地拓出了原碑的字跡。這類拓本,流傳極少,也極為珍貴。上海圖書館藏有陳景陶(愨齋)題字藏本,即為此類最佳本。第二類是徐渭仁把石碑搬運到上海之后的拓本。據說這種拓本用墨過濃,也許是拓手不精的緣故,拓本的墨色把原碑上的字跡浸染覆蓋了許多,筆畫變得細小模糊,一些專家說,上海時期的拓本與關中時期的拓本相比較,“疑非一石所出,細細勘之,石花字畫均合,乃同出一石無疑。”這種拓本數量多一些,價值也相對低一些。第三類拓本是碑毀之后重刻的拓本。
董美人墓志》于清代嘉慶年間(1796—1820)在陜西興平縣出土,楷書21行,每行23字。出土后不久歸上海藏書家、金石學家、書畫家徐渭仁(生卒年不詳)所有。徐氏十分珍愛,從關中把此石攜至上海,自號其齋曰“隋軒”,并廣泛捶拓。
咸豐三年(1853),上海小刀會農民起義期間,原石毀佚。徐氏拓本流傳甚少,初拓本尤為難得。此外,還有北京圖書館藏本、北京大學藏本、日本三井文庫藏本。后在西安有重刻,逼似原碑,只是原石“墓”字下“土”旁有圈點,重刻的沒有,這成為區別復刻與原石的重要標志。
怎么欣賞《董美人》?
魏碑體書法以北魏時期的作品為大宗,數量最多,風格最多樣,成就也最高。但在北魏之前,如晉宋之際的“二爨(cuàn)”,或在北魏之后,如隋唐間的《董美人墓志》《龍藏寺碑》《等慈寺碑》,從書體上也屬于魏碑作品,各具特色。
“二爨(cuàn)”是由隸到楷過渡時期的作品,因此,用筆、結體都有明顯的隸意,顯得稚拙生澀、古意盎然?!抖廊四怪尽肥怯晌罕蛱瓶^渡的作品,上承北魏遺韻,下啟唐朝新風,整體上更趨于端嚴平正,隱約見出唐楷的影子。
實際上,唐初歐陽詢、褚遂良等楷書大家,也都在某種程度上吸收了魏碑的寫法,從而創造出法度更加嚴謹的唐楷。特別是歐陽詢,對隋碑的吸收是比較明顯的,其書法的險絕之風,就有魏碑書法的遺意。
《董美人墓志》在隋志楷書中較為典型,屬歷代墓志的上品,既可上溯隋、陳、北魏之雋逸,又可下啟中、晚唐之婉麗。氣息雅致典麗,清新瑩澈。難見北魏墓志的荒率天真,亦無北朝造像題記的剛猛雄渾,屬于魏碑書法中工麗活潑一路的作品。
細品此志,似乎隱約見出董美人的美麗端莊、落落大方、神采煥發。這種風格在整個魏碑體系中是難得一見的。若與唐楷的法度森嚴相比,雖也有幾分工巧、精致,但顯得更加自然、清暢、生動多姿。
《董美人墓志》筆畫舒展有致,參差錯落而不失法度。精勁含蓄、淳雅婉麗、骨秀肌豐、華美堅挺、方圓兼備,給人以清朗爽勁、古意未盡的感覺。結體趨于扁方,外方里圓,中宮寬綽,絕無一點局促之感。章法疏朗平穩,散淡空靈,字與字之間變化非常豐富,秩序井然而輕松自然,結字恭而見工,敬而見靜,細致秀雅,中規中矩。
《董美人墓志》如佳麗般給人以溫潤、秀麗之感。筆筆認真,字字嚴謹,是書法學習者良好的臨習范本。
《董美人墓志》臨習指南
工具與材料
臨習《董美人》時,宜用偏硬的兼毫筆書寫,筆鋒長度適中,用硬質狼毫更易于表現其爽利秀勁之美。宣紙用吸墨中性的生宣或夾宣,或選用性能相近的毛邊紙。用墨方面,《董美人》可稍淡一些。
用筆
用筆需明凈利落,果斷流暢,起筆、行筆、收筆皆輕松簡明,斂鋒見性,舒鋒見神,提按從容,轉折清暢。
結構
宜寬不宜促,宜扁不宜長,左右上下之參差錯落要一任自然,秀雅多姿,勻凈清麗。
章法
臨習《董美人》需疏朗有致,透著空靈之氣。
總結與提示
《董美人》字小而精美,接近小楷。臨習應取其精巧。
版權聲明: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,由 書法培訓班 編輯整理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果存在侵權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在2日內刪除。 本站告知:內容僅為作者本人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和觀點。歡迎分享本文,轉載請保留出處!